1913年,当亨利·福特在美国密歇根州启动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线时,他一定无法想象,100多年后在中国广东,飞行汽车将以每30分钟一台的速度走下生产线。

11月3日,全球首条飞行汽车量产线在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贯通,首台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试产并顺利下线。这也是全球首个利用现代化流水线进行飞行汽车批量生产的工厂、全球首个具备“万辆级”年产能的量产工厂,满产后年产能1万台,初期年产能5000台。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今年以来,广东以显示面板、创新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众多新“广货”,凭借着硬核的创新力和产品力,驰骋于全球市场。

这背后,一条条新生产线的诞生,成为强劲的新引擎。

从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线,到全球第一条G8.6代印刷OLED产线,再到全球第一条三折叠智能手机产线、全球第一条基于PD-1的双抗新药产线,这些世界级先进生产线,立足广东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推动着广东科技创新成果不断从实验室迈向终端市场,加快构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闭环。

显而易见,当新“广货”源源不断走下新产线,广东制造也加快走向价值链更高端位置。一条条新生产线交织构成的坐标中,广东正抢占全球智造基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关键生态位。

世界级生产线集结:广东制造抢占全球新生态位  第1张

领跑的新产线

站在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TCL华星生产基地,TCL董事长李东生按下启动按钮,全球第一条规模化量产的G8.6代印刷OLED产线(简称“t8项目”)正式迎来动工。未来,该产线量产的显示面板,将会应用在全球各类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等中尺寸高端OLED领域。

这一天,距离TCL华星宣布选择印刷OLED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主要方向,已经过去十个年头。十年里,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域技术突飞猛进,但印刷OLED仍代表着产业未来五年的唯一确定趋势。

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用“关键突破”来形容这一新产线,并将这一新产线视为中国显示企业首次在高世代AMOLED领域用超越式技术来引领市场的范例。

这也是一次中国企业实现“局部领跑”的关键突破。赵军深知该项目对广东的重大意义。他说,新产线量产后,印刷OLED关键材料、核心装备、核心元器件等上下游企业集群将加速在广东落地,形成覆盖“材料—装备—面板—终端”的全产业链生态,巩固广东在显示领域的全球竞争地位。

不止G8.6代印刷OLED产线。今年以来,一系列新兴产业领域的世界级生产线持续在广东集结,折射出广东制造业的能级跃升。例如,康方生物临床研究与运营亚太总部正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加快建设。这家击败全球“药王”K药的广东药企,近年在广东加强生产布局,将成为中国拥有最大的智能化生产体系的生物制药企业。同时,新总部还将吸引全球顶尖科研机构、药企及临床资源集聚。

作为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小鹏汇天新产线更在多个全球首创技术和工艺上实现突破,如首创“常温硬、高温软”新型气囊、拥有全球首条动力套合装检测线、采用全球首创的云端智能标定检测技术等。小鹏汇天新产线的成功试产,意味着我国低空经济正实现从“手工试制”到“规模生产”的跨越。

新生产线背后的新动能弥足珍贵,这不仅仅关系着广东短期增长势头,更关系着广东未来发展潜能。近年来,新产品已逐渐在广东工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今年前三季度,广东新产品产量继续较快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3.7%、15.2%、44.8%、40.3%。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王珺分析,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化最基本的区别就是底层逻辑不一样,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新产业与资源禀赋并没有什么关系,谁在这些领域走在前列,谁就可能形成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比较优势,进而抢占这些产业的制高点。

“生态融合、产业扎根”

作为从广东成长起来的企业,TCL近五年在广东累计投资达825亿元,今年还新增投资295亿元建设了TCL华星t8项目,表明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和创新生态的坚定看好。

“这里已形成多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前列,建立起了相对竞争优势。我们企业家应该把握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共同构建创新体系。”李东生表示,广东正孕育出一支强大的科技创新生力军,孵化成产业转化的“梦工厂”,吸引更多科创企业到广东寻求“生态融合、产业扎根”。

当季华实验室徐志丹团队Micro LED微显示芯片关键技术成功产业化,推动新一代产品上市并获亿元订单时,TCL华星与该实验室在高分辨率OLED喷墨打印成套装备上合作,也已应用在新产线上。

徐志丹说,先进制造领域的创新不但需要领先的技术和开创式的创新,还需要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蓬勃力量。这正是季华实验室打造“高价值专利培育—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创新生态链的目标。

这也是广东制造业能级跃升的真实写照。广东制造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此后,深度嵌入世界经济浪潮中的广东制造不断转型升级,工业规模约占全国1/8,并在不少新赛道建立了优势。

截至目前,广东消费级无人机产量占全球份额超过70%,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44%,低空经济规模全国第一,备案人工智能大模型105款,位居全国第二,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去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超过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正是这样的超级生态,吸引“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今年将目光投向广东,选择在深圳投资建设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产线。相关产线落地后,依托深圳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将大幅缩短机器人产品迭代周期,加快宇树科技市场响应速度。

更重要的是,广东制造业所拥有的超级生态以及与国际大市场深度嵌套,也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产品从产线到应用,解锁了巨大的超级场景和超级市场,让新产品在广东能快速验证、应用。

“广东应用场景丰富,市场规模巨大,新能源汽车、家居家电、电子信息等产业对机器人需求很大,每个城市都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试验场和大买家。”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表示。

庞大的市场催生技术需求,而技术落地又进一步激活巨大市场潜力。这种“需求反哺研发、制造支撑创新”的闭环,正吸引更多国内外诸多龙头企业继续投资广东、加速布局广东。

今年3月,世界500强企业立讯精密在深圳开建高速互联精密模组智造产线,布局高性能光通信模块和消费电子智能终端模组业务。立讯精密副董事长王来胜就认为,新产线将有助于企业深化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借助大湾区巨大的应用场景,实现消费电子、通信、汽车等业务板块的高效协同和发展。

新“广货”进击全球

一直以来,广东制造都以率先深度参与全球化分工为发展动力,向全球不断输送家具家电、纺织服装和通讯电子等“物美价廉”产品。不过,时移势易,广货近几年正在迎变。

一方面,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影响,海外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全球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制造业竞争集中于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环节等方面。内外压力叠加的背景下,以TCL华星、立讯精密、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和国际巨头,坚持在广东投设新产线,不仅为广东新旧动能转化提供了强大动力,更从产品结构优化上,为广东制造业的“二次出海”带来了突破性改变。

以立讯精密为代表,几年前,这家“果链”巨头提出“三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聚焦消费电子根基,2025—2030年突破汽车业务,2030年后冲击全球电子制造与汽车零部件双龙头。此次,深圳基地的开工正是其战略升级的重要里程碑,未来立讯精密的消费电子模组业务可与华为、苹果等头部客户深化合作;汽车电子板块则依托莱尼技术加速向新能源车与智能驾驶领域渗透,以高端关键零部件形态再次出海。

另一方面,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后,高端化工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消费品包装、工业包装、汽车和家电等领域,推动大湾区塑料、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国产化。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军认为,新产品将有力促进大湾区产业链的升级换代。

如将视角拉升到全球,不难发现,这些新产线正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潮头,而新“广货”不单只是新的科技产品,还有解决方案、行业标准与技术路线的定义权以及“智能制造体系”的全球输出能力。

小鹏汽车与机器人的协同出海,便是新广货“模式出海”的前奏。日前的小鹏汽车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透露,小鹏第五代人形机器人将于2026年下半年实现量产。何小鹏认为,人形机器人与汽车智驾能在同源架构中互相促进进化,成为继AI+智驾、全球化之后的“第三成长曲线”。伴随着小鹏汽车向海外市场布局生产基地,广东将向外输出“智能电动车解决方案”,这将使广东制造竞争力的内核发生革命性改变。

(作者:南方财经记者郑康喜 编辑: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