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金观平: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第1张

  2025年5月11日,合肥,由安徽省商务厅、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徽动消费·皖沪共融”——上海“五五购物节”安徽专场暨外贸优品中华行(安徽站)活动启动大会举办。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今年以来,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工作明显提速: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强化融资支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商务部全年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搭建外贸企业拓内销平台;年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迎来收官,有望形成示范经验。

  有观点认为,我国加速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权宜之计。事实上,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20多年来,内外贸一体化持续深入推进,已成为我们构筑发展新优势的长期战略。近年来,国际贸易的新形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共同加速了这项工作的进程。

  内外贸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不少外贸企业还面临着标准认证适应难、渠道建设成本高、品牌影响待提升等问题。要加快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助力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畅切换。

  促进规则机制衔接。不管是外贸企业拓内销,还是内贸企业谋出海,都面临规则机制的对接,包括贸易标准、检验认证、监管体系,等等。为此,相关部门应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标准衔接转化,消除标准差异壁垒,推进产品检验、计量检定、质量认证等结果互认。力争将部分国内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国内标准一致性。

  加快拓展销售渠道。市场渠道一直是内贸企业转外贸、外贸企业转内贸的难点所在。各地各部门助企拓市场还应立足长远下功夫。一方面,在线下常态化开展出口转内销活动,在电商平台开设外贸商品专区,为企业拓销路搭桥铺路。另一方面,可培育长期主题展会,充分释放展会集聚效应,助企高质量对接市场资源。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长期以来,不少外贸企业为洋品牌做“贴牌”生产,企业缺乏自主话语权,利润微薄。相关部门应引导企业摆脱传统的“代工依赖”,加快培育自有品牌,努力将制造优势转化为品牌溢价和市场影响力。外贸企业应开展多元化品牌营销,借品牌之力拓展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