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银行发布公告称,青岛国信产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国信产融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升至19.17%,正式成为青岛银行第一大股东。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多家城商行及全国性银行的重要股东均频繁披露增持计划或已实施增持,包括成都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齐鲁银行,以及邮储银行、光大银行等。
然而,从各大股东及上市银行披露的三季度财报来看,银行股整体资金面呈现“承压且结构分化”特征。北向资金和公募基金普遍减持,而险资及部分国家队持仓相对稳健,地方国资与产业资本则在低位持续布局。
从市场表现来看,相较于三季度下跌8.68%,银行板块(WI.882115)四季度呈现反弹格局,截至11月11日收盘,该板块四季度累计上涨8.23%。
公募基金三季度含“银”量回落至五年低位
通过对股东及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梳理可见,银行股当期整体承压,北向资金与公募基金成为主要减持力量。例如,招商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股东户数达到47.19万户,比二季度增加8.83万户,增幅达23.02%。北京银行股东户数增加34.74%,至18.3万户;齐鲁银行则由6月末的4.31万户增至5.61万户。背后反映的是散户入场与机构持仓下降并行。
中金公司研报统计显示,三季度公募基金对银行股仓位降至1.78%,环比下降2.55个百分点,回落至2023年以来本轮上涨行情前水平;整体被低配10.1个百分点。银河证券报告显示,主动型基金对银行低配比例进一步扩大,重仓比例降至近五年低位:三季度银行板块低配比例为8.38%,环比增加0.53个百分点。
从重仓持股情况看,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及江苏银行仍是主动型基金前五重仓银行,但持仓占比均环比下降。其中,招商银行、江苏银行和杭州银行的被减仓幅度较大,仓位分别下降0.67、0.42和0.3个百分点。然而,也有部分银行获公募基金逆势买入,如宁波银行、成都银行重仓排名上升,瑞丰银行、西安银行、无锡银行则获得微幅加仓。
被动型基金同样呈减持趋势。Wind数据显示,三季度被动型基金持仓银行总市值为841.12亿元,占比5.44%,环比下降5.67个百分点,其中股份行持仓占比下降最为明显。随着银行板块在主要指数权重下降,宽基ETF为主的被动资金出现流出。
北向资金布局也呈分化趋势。Wind数据显示,三季度北向资金流入银行总市值1736亿元,环比下降31.66%,持仓占比6.73%,环比下降4.39个百分点。北向资金主要持仓银行为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及平安银行,合计占比3.38%。其中,仅宁波银行、民生银行和成都银行获得净买入。
业内人士认为,这背后主要受市场风格切换、利率下行压制净息差及部分区域信用风险担忧,以及公募基金配置再平衡的影响。“三季度市场风格的剧烈切换是首要驱动因素,Wind全A指数同期涨幅达19.5%,科技成长板块的强势表现形成虹吸效应,大量资金从低波动、低估值的银行板块迁移至高成长性赛道。”中信证券在研报中称。
险资和国有资金增配

与机构减持形成对比的是,险资和国有资金对银行股的持仓则相对稳健。中泰证券统计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国有资金持仓银行总市值为4.5万亿元,环比下降2.9%,仍处于2023年以来的第二高位,银行业持股占总持股市值比例达79.3%。
险资方面,平安人寿、新华保险通过港股通增持邮储银行、建设银行H股,同时在A股新进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锋表示,险资增持的核心逻辑在于高股息与久期需求的匹配,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股的高分红特性对长期资金具备显著吸引力,而政策托底信号的明确传导也增强了险资对银行资产质量的信心。
地方国资与产业资本的加速入场则呈现出鲜明的区域属性,区域优势显著的城商行成为布局重点。除青岛国信产融控股控股青岛银行外,苏州国际发展集团增持苏州银行1276.56万股,东吴证券同步增持2349.65万股。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地方国资与产业资本的布局背后存在双重逻辑:一方面是区域金融资源整合的需要,地方国资通过增持本地银行股权,可强化对区域信贷资源的掌控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低估值带来的安全边际。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城商行板块市净率仅0.54倍,处于历史27.65%分位,具备较强的安全缓冲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资金的持仓结构也出现细微调整。戴志锋表示,除国有大行外,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是国有机构持仓前三的股份制银行,分别占持仓总市值的0.37%、0.25%和0.22%;农业银行持仓比例环比提升2.6个百分点,厦门银行首次进入国有机构重仓持股名单,反映出机构对优质区域性银行的关注度提升。
四季度增持潮叠加估值优势,修复动能渐显
不同于三季度的承压表现,进入四季度,多家银行高管及大股东披露增持计划,为银行投资情绪注入积极信号。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0月以来,苏州银行、渝农商行、厦门银行等多家银行披露增持方案,增持主体既包括地方国资,也包括高管个人。
从基本面看,银行板块的韧性正在逐步显现。三季度银行业核心营收能力有所增强,息差呈现企稳迹象,六大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均下降,资产质量保持稳健。同时,大行定增方案落地、中期分红持续推进,多家银行发布估值提升计划,进一步凸显中长期投资价值。
综合市场观点来看,机构普遍认为四季度银行股存在结构性修复机会,并提出两条核心投资主线:其一为区域银行结构性机会,优质城农商行凭借优异的资产质量和强劲的区域经济韧性,成为资金配置重点;其二为高股息稳健主线,国有大行及高分红股份制银行,具备绝对收益价值,长期资金入市逻辑未发生改变。
广发证券认为,四季度风险偏好阶段性回落,长债利率企稳有利于银行板块估值修复。考虑到贸易冲击接近尾声、“十五五”规划奠定国内发展安全性与可持续性,以及市场流动性仍宽松,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结构未出现大幅变化,短期风险偏好波动预计结束,银行板块有望进入筑底期。
中金公司称,自2023年以来银行板块上涨行情中,三季度回撤幅度最大,但估值和股息吸引力再次显现。综合来看,四季度投资逻辑清晰:长期资金提供支撑,优质城商行和高股息大行仍具绝对收益价值,短期波动中亦可捕捉结构性机会。



发表评论
2025-11-12 01:46:57回复
2025-11-12 07:39:00回复
2025-11-12 06:48:06回复
2025-11-12 02:07:09回复
2025-11-12 01:20: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