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10月居民存款、企业存款分别减少1.34万亿元、1.09万亿元,非银存款则增加1.85万亿元。
在不少机构人士看来,这进一步表明,股市赚钱效应持续带动居民存款搬家。
那么,存款搬家入市的猜测是否准确?对理财等资管市场是何影响?一位理财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比市场更关注的规模数据变化,“存款搬家”的机遇更多在结构层面,“固收+”做得好不好、如何做好成为业内越来越关注的议题。
但当下,固收类产品仍是理财市场的主流,多数机构发力“固收+”采取的是“小步慢跑”的节奏。据第一财经采访了解,今年以来,不少理财公司的“固收+”产品都取得了不错成绩,少数产品年化收益率可至5%甚至7%以上。有券商测算,基于供需两旺的市场态势,今年全市场“固收+”理财规模增长预计超过1.4万亿元。
存款非银化信号再现
相比去年同期,10月财政存款同比多增124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多减3553亿元,居民存款同比多减7700亿元。相比之下,10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了7700亿元。
综合机构分析,这一趋势与季初月份理财等资管产品规模扩容、股市维持较高交易热度吸引存款入市等因素有关。不少券商报告结合资本市场成交情况等指出,股市赚钱效应进一步带动了居民存款搬家。
不过,此前有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存款搬家”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严谨。居民、企业和非银机构用存款买卖股票,只是存款和股票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买股票的人存款减少、股票增多,卖股票的人股票减少、存款增多,整体上看存款是大体不变的。当然,从大类资产市值的角度看,股市上涨,会带来股票总市值上升,相对于存款的比重会有所提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伴随利率下行和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存款非银化趋势直接影响着理财等资管机构的布局。
上述专家表示,对于个体而言,投资者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会根据不同资产的收益率,把储蓄存款转换成其他资产。比如,当存款利率趋于下降时,会更愿意买理财资管产品,但从理财资管的最终投向看,大部分也还是购买同业存单、存放在银行或购买债券,最终还是会体现为银行的同业存款或经营主体的存款。
上述理财行业人士表示,一方面,广义上的“存款搬家”对理财来说并非新事,理财的广大客群基础很大程度上正是从银行存款客群发展而来;另一方面,狭义上所谓的“存款搬家入市”对应的是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权益市场分流资金,银行理财求“稳”为主的传统定位可能使其吸引力下降。
这也意味着,净值化洁净起步6年多的银行理财子,“二次转型”越来越迫切。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理财市场季度报告,今年二季度,理财投资者“跑步进场”,单季增量已经接近去年全年增量,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年中较年初新增了1029万,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年初新增19万,总数量达到1.36亿个;到了三季度,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长至1.39亿个。
报告透露出的另一个重要信号是,相比去年末,上半年高风险偏好和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占比呈现明显的一上一下趋势,扭转了过去4年理财客群风险偏好持续下行的趋势。
理财加速布局“真”权益类资产
“牛市氛围里,‘固收+’或更适合股票市场新人。”一家资管机构近期在社交媒体推文中提到,对于跃跃欲试的股票市场新人,从单一的低风险资产走向权益资产的过程中,“固收+”或是更好的过渡载体。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权益市场升温背景下“固收+”的火爆,有人甚至将2025年称之为“固收+”大年。
中信证券在一份报告中称,低利率时代,“固收+”理财产品仍为理财产品的大势所趋,2025年全年规模增长可能超过1.4万亿元,成为理财规模增长的重要发力点,有望支撑全年理财规模达到33.5万亿元以上。
但多位受访的理财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发力“固收+”是大势所趋,理财子未来在权益类资产上还有很大的布局空间,但补足投研短板、以科学方式参与仍是关键,不可“操之过急”。
“固收+”产品今年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利率环境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投资者选择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背景在于,1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在今年下破1%,加上债市表现较去年的单边牛市明显回调,固收类资管产品收益压力骤增。
从发行数量和规模来看,Wind数据显示,年初以来,理财新发产品中固收类仍是绝对主力,混合类产品数量仅为去年同期84%左右,但规模已是去年同期的1.5倍左右。
“今年公司对‘固收+’策略是非常重视的,相关的策略方向也是很明确的。”光大理财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梁珉告诉记者,在今年3月底,公司专门推出了“固收+”品牌“光盈+”,后者从其固收系列中单独分拆出来,聚焦八个核心策略,即通过“+多元”“+指数”“+量化”“+REITs”“+全球”“+FOF/MOM”“+主题”“+衍生品”实现收益增强,以多资产、多策略的产品体系发挥投资端增厚收益和控制回撤的优势,提升客户的投资体验。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开始加码配置权益类资产。以国有大行理财子农银理财为例,公司混合策略投资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在成立之初的2019年12月试水发行了第一只“固收+”理财产品,抓住了股票打新和成长股投资机会,兑付收益率超5%,此后这类产品发行规模快速增长,自2022年股市下跌后规模有所收缩。但去年以来,公司结合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进一步加大了“固收+”布局力度,而且在资产配置上向真正的含权类“固收+”加速。
“过去‘固收+’有一部分配置在优先股,以及REITs、可转债,股票配置比例相对少一些,但自去年9月A股市场明显好起来后,更有弹性特征的含权类资产慢慢变成主要‘+’的形式了。”他表示,在更具弹性的含权类资产仓位提升的同时,公司“固收+”产品的规模也在扩张,目前含权类“固收+”产品在整个公司产品中已经占到1/3左右。
如何平衡收益和波动
事实上,“固收+”一直是理财公司近年来“二次转型”的重要发力方向,但推进节奏缓慢。这一方面是因为理财投资群体对净值波动的接受度还不高,另一方面是理财公司在投研能力和体系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短板。
当下,面对“存款搬家”持续演绎,如何平衡收益和风险,依然是理财公司必须面对的考验。
“‘固收+’,不一定比固收产品收益率高多少,其实更多的是投资品种和风险收益特征的一种扩展。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一般既关注收益,也关注持有体验。”农银理财混合策略投资部负责人认为,理财公司发力“固收+”,一方面要充分了解投资者预期,另一方面应充分向渠道和投资者介绍清楚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即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能实现什么样的收益和波动率预期目标。
对于如何应对市场波动的风险,这位负责人提到了三点:一是不断完善各类风险的识别和管控体系;二是通过大类资产的多元化配置来分散风险;三是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相应资产的配置型和交易型仓位。
梁珉也认为,理财公司首先要有好的组合策略实现风险分散,理财可投标的的多元化是其相较于公募基金的一大优势;其次,可以通过与公募基金等机构合作,利用更多产品工具,实现组合收益和风险对冲。
“理财和公募基金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的首要追求是绝对收益,而不是相对排名。”他强调,这是理财能够布局更加多元的底仓资产、使用更加丰富的对冲工具的重要条件。
青银理财一位部门负责人也向记者强调,“固收+”产品可以配置优秀的量化对冲中性策略产品,通过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做好风险控制,对冲资产波动风险。
梁珉判断,未来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升级是趋势,但银行理财向“固收+”转型需要一个“小步慢跑”的过程,一方面要通过多元化策略平衡波动,另一方面也要更加透明化,减少信息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基数更大的个人理财投资者,农银理财混合策略投资部负责人提到,过去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主要偏好收益稳定的纯固收型产品,今年已经有少量机构开始考虑“固收+”产品,对波动率的接受度在提升。
上述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市场理财存续规模为32.13万亿元,同比增加 9.42%,环比上半年末的(30.67万亿元)增加4.76%。(第一财经记者杜川对此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2025-11-18 07:13:06回复
2025-11-18 03:29:35回复